欢迎来到四川省雅安中学! 现在是:2024年04月20日
当前位置:首页 > 学科网站 >

《囚绿记》教学反思

来源:高中语文组 时间:2013-12-13 22:11:11 浏览次数:4342次

  

我对“高效课堂”建设的看法

吴荥林

高效课堂的建设,是任何教师都在不断探究,实践,并且贯穿其专业职业生涯的必修课。那自然是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(包括知识储备),教学大纲要求,也依靠教材教法的研究实际现状,更要靠执教者的教育教学素养,因此“高效课堂”便是一种“综合性”,“全方位,多层面” 的“多维合作”的结果。并在此基础上,确定最优化的课堂设计,能在实际操作中实现,方才有可能,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达到“课堂教学的高效率”。


“高效课堂”的标准制定与评判,那也就不能以某一种特定的即使是“最优秀”的教学模式作为标准。任何模式,都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而定型;它只是对某一类事物的基本特点规律的抽象与概括,揭示的是“一般”规律,不能涵盖所有“个别”的个性。因此“一般性”的规律,很自然受到个体性事物(对象)的局限或突破,反过来说便是,没有一种模式能够适合所有的对象。


高效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具有动态性,发展性的,较早的“组织教学·复习旧课·新课教学·口头小结·练习运用”,新时期的“双基两能”,“一课一得”,“听说读写”……到现在的“培养能力,发展思维”的“三维目标”为核心的构建模式,无不在“与时俱进”。教学模式,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“定律”“定理”,即使定理定律,也会随科学发展认识而修订。


语文教学及其语文课堂的特殊性,决定了“多维合作”的共同效应。同一类体裁的文章,即使同一个题目,不同的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,文章的布局,行文思路,运用的艺术手段,也完全可能大异其趣;同理,高效课堂的教法设计,教学实践,必然也得体现教学文章内容的具体特点;同时,也会体现出执教者自己对文章的认识与探究,然后依据学生实际,依据大纲要求而确定“三维目标”,进行教学设计。因此,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,是一种全方位多维性的综合体现,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“定向”达成目标的方案。


 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实际,许多时候,实质上是教师“指挥”着教材、学生,甚至“指挥着课堂执教者”,教学活动本质上也就成为一种创造性劳动。针对性鲜明,每课不一样;课堂效率,教学目的不同,效果就多层面表现;内容形式有差异,教学方式方法,就会多样化。


 因为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活动的方式,过程与途径。“方法”指导“设计”,“设计”体现“方法”。而高效课堂的设计,自然应该遵循教学规律,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与进一步的构建,适合执教者自己的课堂执教能力及其积蓄的教学智慧“能量”。


 从学生的“可接受性”讲,其高效,是体现在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,能够快速有效的思考吸收和运用;从执教者角度而言,涉及到“备学生”的求知起点,技能状态,思维方式,以及自己对课堂的掌控能力。比如,“读写结合”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。教法设计,如果依据文章特色,学生实际写作能力,设计合理,便可以“以读促写”又可以“以写助读”,也会在“写”中进一步强化课文(课堂)学习的效果。反之则必然效果欠佳。


通过对《囚绿记》的教案设计到教学实际,对高效课堂建设,就高中语文教学来讲,我以为,可以从教学设计和课堂实际两个方面角度加大研究力度。


这里仅就教学设计做一点初步的小结,教学实际,许多已在“自评”里表达,此不再赘述。


1·精心设计教学突破口。


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”。巧设引人入胜又紧扣教学内容,能够激发“认知的兴趣”“探究性思考”。导语设计的高效追求,应当结合作品教学重点,难点,以利于突破,让教与学轻松一点。教学《囚绿记》,不用传统文化中“绿”的多重象征意义引入,是因为文章的重点是通过“囚绿”过程,表现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。其余参见“导入”自评部分。


2·精心选择教学重点难点。


内容目标的鲜明性,定向性,标志着每一课教学目的,在于学生学有所获,利于知识能力结构的构建与扩建。


本文整体结构思路比较明显,“忆”“遇”“赏”“囚”“放”“念”,层次清晰,概括能力的培养,便只是一个“次重点”,指导梳理,是为理解作者的自我反省,自我批判的思想精神作铺垫,打基础。因为本文的思想感情,分析理解和认识算是难点。如果要进行“教材模式化”提炼,进行写作教学,则可以在“读促进写”的教学中作为重点。


3·精心把握好知识信息的教学尺度。


一篇文章涉及广泛,字词句,逻辑修辞,篇章结构一应俱全。我以为字词类少讲甚至不讲为佳,这种学习方法与要求,常常提醒,训练检查培养即可;还有许多高中生学生已经也应该具备这种“自选学习”能力。


就本文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,虽然许多“教案”列为重点,许多评论赏析文章也以此说为重点,但是我也只是作为基础复习“巩固与运用”,略加提示即可,力求简明扼要,点到为止。


而文章的开头结尾段,看似只有一两句话,但是,它直接关系到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与认识,我便多角度设计,多角度启发思考,甚至还要去进行深化提炼,指导写作实践的迁移运用。


4·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。


手段的多样化组合,会促进课堂的气氛环境调节与掌控,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。声光图像,音乐动画,旁白注解皆可登堂,虽然我以为“适度”很难,不愿多用(“画面的定型性质,会压抑想象能力”,再此不赘述)但也是赞同有加。这里强调的是,教法手段的灵活性。一般说来,依据文章的内容顺序进行教学,显得平板呆滞,缺少跳跃性,不应该按部就班。而我上此课,顺序而下,重点在引导,逐步理解内容而后深入地认识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,以便顺利掌握主旨。


5·精心利用教材丰富的思想内涵,促进“成人”教育引导。


读文章犹如采矿,如不深入,难以挖掘出有价值高品位矿石,文章内涵的丰富性,足够我们引导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思考;“生活就是语文”,语文即是艺术提炼后文字化的生活。生活化理解贯通,促进作品与生活的“共鸣”,无疑会让学生的思想水平提升,文化素养不断积淀。本文作者的“自我反省,自我批判”精神,与已经学过的巴金的《小狗包弟》,鲁迅先生的《记念刘和珍君》进行“新旧联系”,互相补充加深(参见课堂实录)。


 精神磨砺,积淀文化,思想提升,促进成长,高中阶段非常重要。许多同学,从一般的是非观念,学习观念,交友观念,爱情观直到人生观,都还是比较幼稚而不成熟.。教育引导,不能顺其自然,应该强化教学中的育人,是一种天职,无可推卸。


6·精心设计具有审美价值,运用指导价值的板书。


第一次备课,希望依据“略读文”课文要求和特点,抽取概括,形成具有“整齐之美”的结构板书。集中在以兴趣为激发点,扣住“重难点”“疑惑点”“运用点”,形成思路线索编织构建,让“点点”归“趣”,“趣”统帅“点”,“三点一致”。并且进行“模式化写作”的迁移写作指导(见上未能完整的雏形)。但是当教学重难点认识调整增加后,便又形成了实际课堂上的“课堂板书”。


板书设计的目的,在于体现教学目标,帮助学生“整体回味”,把握文章思路,选材,手法,思想感情,也要求体现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(见“自评”)。


以上几点,只是通过自己的一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际(课堂实录),谈一谈自己对“高效课堂建设”的理解与认识,谨以此抛砖引玉,请教于广大同行,谢谢!